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果樹-檬果

 
項目符號 常綠果樹
項目符號 木瓜
項目符號 印度棗
項目符號 百香果
項目符號 枇杷
項目符號 柑桔
項目符號 香蕉
項目符號 荔枝
項目符號 草莓
項目符號 番石榴
項目符號 椰子
項目符號 楊桃
項目符號 鳳梨
項目符號 蓮霧
項目符號 龍眼
項目符號 檬果
項目符號 釋迦
項目符號 落葉果樹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白粉病
地衣
炭疽病
缺硼症
缺鈣症
蒂腐病
黑斑病
煤病

藻斑病

頂腐病

果實疫病

果肉劣變

寒害

蒂腐病 (Stem end rot of mango fruit)

病原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Lasiodiplodia thebromae (無性世代)

                Botryosphaeria rhodina (Berk. Cart) Cooke (Physalospora rhodina) (有性世代)

(楊宏仁。2003。檬果蒂腐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0-檬果保護,第82頁。防檢局。台北。195頁。)

  無性世代屬真菌不完全菌綱,病菌於罹病組織上形成橢圓形黑褐色之柄子殼,內部著生柄孢子。柄孢子為分生孢子之一種,橢圓形、暗褐色,有一隔膜,菌絲生長溫度約為838℃,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

病徵:
  本病原菌會危害枝條、果梗及果實。危害枝條與果梗時初期為不整形小斑點,後期擴大為褐黑色長達1公分以上橢圓斑,與炭疽病斑或白粉病斑相似,當花序柄上的病斑環繞一圈後會造成其下的果實乾枯黑化成木乃伊。一般發病嚴重的果園,當採收在欉黃的果實時拆除套袋,便可發現直徑約1公分以下的褐色褪色斑,中間則可見到較深色的圓斑,削開表皮可發現腐爛已深入果肉內,呈現正三角錐形擴展,往往病徵形之於外時,只看到一個不大的褪色斑,可是切開後卻發現病灶已達果核,整個果實變味軟化已無食用價值,而炭疽病的病勢發展與其恰好相反,乃是倒三角錐形發展,果皮上的病斑較大但果肉內部病灶卻較窄,因此只要將表皮病灶切除,果實尚有食用價值。採收時未發現發病者,在老熟過程可見到果蒂處或果實上其他部位開始出現比炭疽病淺色之淡褐色的褪色斑,這些病斑擴展極為快速,可能23天即蔓延整個果實,後期病斑外緣不整齊,顏色漸漸變為深褐色,病斑若無外力觸壓,一般不會有凹陷情形,此與炭疽病斑下凹情形有別。濕度較高時,則可見灰白色菌絲生長於病斑上。發病嚴重者果皮破裂有汁液流出並有酸味。

(楊宏仁。2003。檬果蒂腐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0-檬果保護,第82-83頁。防檢局。台北。195頁。)

發生生態與時期:
  有性世代的生活史尚不清楚,有報告可在枯枝形成子囊殼並產生子囊孢子,但一般認為子囊孢子在傳播上不具重要性,生活史以無性世代菌絲及分生孢子為主。初次感染源來自潛伏於成熟莖部組織中的菌絲,開花時延伸至花序及果梗並於果實成熟後發病,在病果上產孢不易發生,柄子器之產生需在28℃以上的環境,而分生孢子的產生則需在28℃以下。柄孢子與菌絲可存活於土壤中,於果實採收時自果梗切口或果實傷口侵入感染,或雨水噴濺而再次感染枝條。分生孢子的感染必須藉由自然開口或傷口才能發生。

    病原菌可在成熟的莖組織中以菌絲形態存在,檬果開花後再增殖生長而自花梗侵入果梗及果蒂,並於此潛伏直至果實成熟再發病,但其潛伏機制未明。果實採收後,蒂腐病徵出現時間受溫度影響極大,在25℃左右,採收後37天會出現病徵,若將果實儲放於13℃下,則病斑將會延遲至712天後才出現;經人工催熟的果實比未經催熟的果實容易出現蒂腐病。雨季採收或採收時掉落地上的果實會發生傷口直接感染情形,其發病較潛伏者快,儲藏時病果流出的汁液也會感染其他果實。

    傳播方式除了莖組織中的潛伏菌絲外,分生孢子及菌絲片段也能藉水傳播,而子囊孢子雖亦能藉由空氣傳播,但重要性不高。

(楊宏仁。2003。檬果蒂腐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0-檬果保護,第84-85頁。防檢局。台北。195頁。)

防治方法:

一、

田間衛生:進行清園工作,加強修剪作業,剪除枯枝病果,並在套袋前選用滲透性較佳的殺菌劑。

二、

應提早套袋減少感染,由其是採收後搬運前先勿拆除套袋,並多留一段果梗,減少果實傷口或果蒂感染的機會。

三、

陰雨天容易發生感染,應避免採收果實,採收時應將掉落地面的果實剔除,避免感染。

 

(楊宏仁。2003。檬果蒂腐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0-檬果保護,第85頁。防檢局。台北。195頁。)

四、

藥劑防治:

 

藥劑名稱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稀釋倍數()

施藥方法

注意事項

50%枯草桿菌可濕性粉劑

(Bacillus subtillis)

 

500

幼果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四至六次。

本藥劑早期防治效果較佳。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422頁。台中。963頁。)

 

 

罹患蒂腐病之果實
(安寶貞提供)
罹患蒂腐病之金煌檬果果實,病斑出現於非果蒂部位
(安寶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