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蟲
(Lac insect; Kerria insect)
學名:Kerria
lacca (Kerr)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124頁。台中。297頁。)
生態習性:
台灣膠蟲1年發生二個世代,第一代(冬世代)移動性初齡若蟲發生時間,南部地區為12月上旬至翌年1月間,中部為12月下旬至2月上旬間,約莖3~4個月的固著幼蟲期而變為成蟲期。第二代(夏世代)初齡幼蟲則一次出現於5月中旬及6月中旬,經過2~3個月的固著幼蟲期即變為成蟲而越冬。
為發揮藥劑防治膠蟲的效果,須於12~2月間及5~6月間,按時調查果園內初齡幼蟲發生情形,作為適期施藥的依據,若能於膠蟲初齡幼蟲發生期,蟲體尚無蟲膠保護而曝露在外時,適時噴藥數次防治,即可使幼蟲族群於早期受到抑制或根絕,如延遲至三齡幼蟲膠質分泌增多,或於成蟲期膠質增厚達0.8~0.9公分,而包藏膠蟲蟲體時,始進行施藥防治,則藥劑不易接觸蟲體,防治效果必然不佳。
(黃振聲。2006。膠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6-荔枝保護,第28-29頁。防檢局。台北。156頁。)
形態:
卵: |
卵藏於母體內,成熟卵橢圓形,紅色,大小約0.5×0.2公厘。 |
幼蟲: |
初齡幼蟲粉紅色,體扁平長橢圓形,大小約0.6×0.3公厘,頭有觸角1對;黑色複眼1對;腹部9節,後端伸出一對長形尾毛。二齡幼蟲體紅色,橢圓形,大小約0.8×0.4公厘。三齡幼蟲體仍呈橢圓形,大小約0.9×0.6公厘,體被少量紅色膠質與白色蠟質。雄幼蟲二齡體較細長,直接變為前蛹及蛹。 |
蛹: |
蛹體大小為1.67×0.7公厘,藏於黃色膠殼內,觸角、足、陰莖鞘較前蛹明顯,有翅型之蛹並具翅芽1對。 |
成蟲: |
將腫狀蟲膠剝開,可見雌成蟲體呈赤紅色囊狀,大小約1.6×1.3公厘,複眼、觸角及足皆退化,背部有2個氣孔突起及肛孔,排成三角形。雄成蟲體大小約1.1×0.4公厘,頭部有1對細長觸角,胸足3對,尾足有1陰莖鞘,分有翅與無翅型成蟲,有翅型者有1對透明翅。 |
(黃振聲。2006。膠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6-荔枝保護,第27-28頁。防檢局。台北。156頁。)
危害狀:
膠蟲寄生危害植株時,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枝條之樹皮組織吸取養液,並分泌紅色膠質及白色蠟質物,附著於樹皮上,致被害枝條葉片變黃掉落,最後造成枯枝,其排泄蜜誘發煤煙病,植株生長、開花、結果受阻,使樹勢衰弱影響果產甚鉅,受害嚴重者經3~5年則整株枯死,甚至整區果園廢耕。
(黃振聲。2006。膠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6-荔枝保護,第26頁。防檢局。台北。156頁。)
防治方法:
一、 |
耕作防治: |
|
1. |
採果或整枝時,順便剪除嚴重被害枝條,或在防治前徹底清園,剪除膠蟲寄生枝條,剪除之寄生枝條搬離果園或集中燒毀,常於5月上旬或10月上旬以後實施,以杜絕蟲源。 |
|
2. |
鉅除受害嚴重植株,並嫁接優良品種,3年後,即可開花結果。 |
二、 |
生物防治:果園內發現有益天敵如嚙膠夜蛾、草蜻蛉、寄生蜂等,則應善加保護。 |
|
(黃振聲。2006。膠蟲。植物保護圖鑑系列
16-荔枝保護,第29頁。防檢局。台北。156頁。) |

無翅雄蟲
(屏東農專植保科,1987,熱帶作物病蟲害圖鑑(二)第40頁) |
|

危害狀
(屏東農專植保科,1987,熱帶作物病蟲害圖鑑(二)第3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