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斑螟蛾
(Custard apple borer)
學名:Anonaepestis
bengalella Ragonot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127頁。台中。297頁。)
生態習性:
成蟲畫伏夜出,具微趨光性,雌蛾產卵於釋迦果實鱗溝間,每一雌蛾平均可產卵34粒卵(13~76)或粒粒散生或2~3粒粘成卵塊,卵期7~9天,孵化後幼蟲,初取食上果皮,並藉分泌絲線,將糞粒黏成墜道狀,幼蟲即躲於其內。2齡以後蛀食侵入果實內,食害果肉成墜道狀,糞粒亦排出黏於果皮外,一般一果內僅一隻幼蟲,但密度高時可達3~4隻,老熟幼蟲吐絲作繭化蛹於果肉內。被害果實初呈局部黑化,枯乾,輕者果實畸形,重者受害部位漸擴大至整個果實呈木乃伊化。本蟲發生於比較陰濕,通風不良地區,發生密度高。每年於6~7月及11~12月發生密度最高。
(謝進來。1997。番荔枝(釋迦)重要害蟲發生與防治。台東區農業專訊19
:8-11。)
形態:
成蟲頭部淡綠色,胸、腹部黃褐色但腹基節白色,第二節暗褐色,前翅前緣室外呈淡綠色與白色相間。內暗褐色,二者為白色中線所分開,亞外緣其齒狀白線,外緣其連續黑斑點,後翅為半透明網膜,外緣其線狀棕色細毛。
危害狀:
初齡幼蟲若在幼果上即咀食果皮潛入果肉內取食;若在中果或大果上則先取食上果皮併由口分泌絲腺藉果皮鱗溝與果壁將糞粒或以口咀食碎粒黏成隧道狀,幼蟲即躲藏於其中,待2齡後及潛食入果實內部取食果肉亦成隧道狀,而糞粒或堆積於隧道內某處或由隧道排出黏於果皮外;至老熟幼蟲時則移至最外層的果皮下或果蒂下,再藉口吐絲作繭結蛹於果實內。被害果實初呈局部黑化、枯乾。輕者果實畸形,重者受害部位漸擴大至整個果實成黑變、木乃伊化,完全失去商品價值,實為番荔枝最重要之害蟲。
(謝進來。1997。番荔枝(釋迦)重要害蟲發生與防治。台東區農業專訊19
:8-11。)
防治方法:
一、 |
清除被害果:由於本蟲幼蟲在孵化後可蛀食果實內,果農雖把被害果實剪下置於園內,但幼蟲仍可在被害果內存活並羽化成蟲繼續產卵為害,因此務必把被害果剪下並用肥料袋收集後,掩沒土中或浸入水中,把殘存於被害果內之幼蟲消滅掉,減少次一代的蟲源。 |
二、 |
利用果實套袋:當釋迦六至七月及十一月中旬時,第一期果及第二期正進入結小果全盛期,適逢斑螟蛾第三代及第五代幼蟲大發生期,因此於五月下旬前及十月下旬前,雌成蟲未至果實產卵時,先以44%大滅松乳劑1500倍全園噴施後,再利用果實套袋,阻隔雌成蟲飛至果上產卵,即能避第三世代及第五世代幼蟲的危害而且套袋可防止東方果實蠅及粉介殼蟲的危害。尤其在第二期果不但能保護果實免遭受寒害,造成果實裂果或黑點狀等而且避免日燒果的發生。 |
三、 |
當八月至十二月間,第一期果逐漸採收,而第二期果又正逢生長期,若遇斑螟蛾發生危害,可選用低殘留量之殺蟲劑10%百滅寧乳劑3000倍等藥劑,可防治斑螟蛾幼蟲的發生又能減少果實上農藥的殘留量而兼顧消費者的安全。 |
四、 |
生物防治:目前已發現幼蟲可感染病原菌,若幼齡感染,在未達蛹前即病死,若老齡罹病則化蛹不完全甚至死亡,罹病蛹變較碎易破裂。有關該病原菌目前仍在分離、鑑定、培養等試驗中,另外,有關寄生蜂的開發工作,目前正進行卵及幼蟲等寄生性天敵的搜集與調查,期能尋出有效的天敵供推廣釋放,以減少對農藥的依賴性。 |
|
(謝進來。1997。番荔枝(釋迦)重要害蟲發生與防治。台東區農業專訊19
:8-11。) |
五、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42%益洛寧可濕性粉劑
(Phosmet + lambda-cyhalothion) |
1.0-1.5公升 |
1,500 |
害蟲發生時施藥一次。 |
1.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2.具中等口服急毒性,呼吸劇毒性,對蜜蜂具中等毒性。
3.
對水生物具毒性,勿使用於「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及「飲用水取水口一定距離內之地區」。 |
2.4%第滅寧水懸劑
(Deltamethrin) |
1.0-1.5公升 |
1,500 |
害蟲發生時施藥一次。 |
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
|
|
(費雯綺、王喻其、陳富翔、林曉民、李貽華編。2010。植物保護手冊─果樹篇,第508頁。台中。963頁。) |

成蟲
(謝進來,1997,台東區農業專訊19期第9頁) |
|

果實被害狀
(謝進來,1997,台東區農業專訊19期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