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蠹


一、害蟲名稱:
學名:Rhy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us
英名:Lesser grain borer
中名:穀蠹
俗名:硬穀蟲、粉長蠹蟲、長蠹、小穀長蠹蟲、米長蠹。
二、分類地位:
鞘翅目 (Coleoptera) 長蠹蟲科 (Bostrychidae)
三、危害作物:
普遍危害積穀,如稻穀、甘藷、糙米、小麥等儲穀。
四、地理分佈:
普遍分佈於全世界積穀倉庫,如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美國等地。
五、害蟲概述:
為最重要且最常見之積穀害蟲,能咬破稻穀的穎殼直接侵入危害,屬初級害蟲是稻穀倉最主要害蟲,危害後使其他次級害蟲伴隨發生,對穀物損失有嚴重影響。
六、鑑定特徵:
a. 成蟲:體長約 3.6-4.8mm,體圓筒形有光澤, 全體暗褐色。頭部彎縮於前胸下方,觸角棍棒狀,10節,末端膨大壓扁,伸出於頭前方。複眼黑色,前胸近圓形,前端稍狹小,前胸背前部具有瘤狀突起,後端倒魚鱗狀突起。翅鞘略長,後方彎曲蔽蓋腹末,有12縱列粗刻點。足疏生黃褐色毛,腿節短大,脛節有刺狀突起,跗節4節。
b. 卵:長 0.9-1 mm,橢圓形,色淡褐帶乳白,表面粗而有光,一端圓,一端稍尖小。
c. 幼蟲:體長 4-5 mm,乳白色有微毛。頭部細小黃褐色,大顎黑色。胸腹部 1-3節肥大,略向胸部彎曲,3對胸足細小,淡褐色。
d. 蛹:體長約 3 mm,頭與成蟲同,彎縮下方,全身乳白色半透明,複眼黑褐色, 口器淡褐色,觸角、翅及足均裸出,羽化前呈淡黃白色。
七、動態影像:
                                                        線上觀賞(wmv) 384K

a. 成蟲 b. 卵 c. 幼蟲 d. 蛹
八、發生生態:
年發生 5 世代,在 28 ℃下完成 1 世代約 36 日,以成蟲及幼蟲同時越冬,周年可見各齡期幼蟲。成蟲於 4月中旬出現,交尾後 4-5日開始產卵於米穀粒間,8-20粒成堆。1雌蟲產卵約100-620粒,多時可達970粒,成蟲壽命 52-127日。卵期 6-38日, 幼蟲期 22-50日,冬天低溫時126-170日,老熟幼蟲於穀粒內化蛹,蛹期 4-13日。成蟲及幼蟲均為害穀類,幼蟲孵化後即嚙食穀粒內部,老熟幼蟲即在穀粒內化蛹。成蟲羽化經4-5日後,在穀粒間活動,且具飛翔能力。主要食害穀物,亦會蛀食木材、竹器,留下蛀孔可供其它害蟲的潛伏。發生嚴重時,常能引起積穀發熱,導致積穀變質。